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感觉:当新闻报道了一件不太好的事情后,那一段时间我们都会异常的惊恐,并且害怕事情会发生在自己的身上。
美国心理学家罗伊·鲍梅斯特等人经过多年的研究结果表明:
“坏事比好事对人的影响要大。”“大脑对坏刺激的反应比对好刺激更强烈,而且留下的痕迹更深。”也就是说,我们对坏事的关注程度会远远超过对好事的关注,以及我们更容易记住那些不好的事情,而不是好的事情。
“在中国谈幸福?你有没有搞错!”有人听说我在写一本关于幸福的书时,义愤填膺地对我说,“中国人现在能活下去就不错了,奶粉有毒,疫苗有毒,吃的东西都有毒。工商抢钱,加油站抢钱,就连学校都抢钱。一年一次五十年不遇的大洪水,两年一次一百年不遇的大地......
他说得很激动,但我却不以为然,因为他说的虽然都是事实,但都是经过筛选的事实:他仿佛带了一副有色眼镜,滤过了生活中的好事,只看到了坏事。
——这说明他天生心理阴暗吗?
发生好事之后,比如中了彩票,人会高兴一阵子,然后幸福感也就慢慢回到了从前的水平。同样,发生坏事之后,比如车祸致残,人会失落沮丧一阵子,然后幸福感也会慢慢地往回升。不过,从坏事中恢复所花的时间要比好事长,而且恢复的程度也更小。更直白地说,你赚到100块钱的高兴劲儿和你亏100块钱的难过劲儿哪个大?一般来说,是亏钱的影响更大。
研究者让两组孩子做同样的多项任务,一组每人发一个空盒子,完成一项任务,就奖一个弹子;一组每人发一个装满了弹子的盒子,一项任务失败了,就拿掉一个弹子。结果发现后一组孩子的任务完成得更好,换句话说,惩罚比奖励更有效。怪不得几千年来中外教育都是靠戒尺打手心来进行。
我们更擅长处理坏信息。坏的信息会让我们产生更多的注意力,更彻底的分析以及更广泛的联想。而且,我们不但更擅长处理坏信息,从某种角度说,我们还犯贱地更喜欢处理坏信息。研究表明,闲谈到别人时,我们说的坏话要比好话多得多。“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就是这个原因。
坏印象比好印象更容易形成。心理学家发现,人们对既有缺点也有优点的人的印象,不如没有缺点也没有优点的人。这在道德评价上尤其明显。有句老话,“Once a thief,always a thief(一朝为贼,终生为贼)”,也就是说,你只要做过一件坏事,这污点就一辈子都很难洗清。
主编 | 轻心小谈
۞轻心谈媒体中心
※免责说明:
部分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本文仅供学习交流使用。
如转载涉及侵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公众号
回复“轻心谈”即可加入轻心谈客户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