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现在的年轻人真的有点卷不动了。
房价高企、职场竞争加剧、工作与生活边界模糊,加之社交媒体上不断滚动的成功叙事,无一不在加重他们的精神负荷。
这种“卷不动”,其实是对当前社会快节奏和高强度生活模式的一种集体反馈,它也反映出了年轻人对更加健康、可持续生活方式的渴望。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这不,专家又出现了!
1
近日,北大教授姚洋出来规劝了,他建议年轻人不要躺平,要继续卷,只有卷,你才能成功!
姚教授高谈阔论,只要你躺平几天,就会发现这个世界离你远去,所以只能跟着一起去卷。
如果不以最坏的恶意揣测这位大教授的话,他大概是想告诉年轻人,要勤奋努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2
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卷”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年轻人为了更好的生活,不断加班加点、拼搏竞争。
然而,这种无休止的竞争真的能带来成功吗?成功的定义又是什么?是高薪职位,还是个人幸福感,或是其他?
有网友对大教授的高论嗤之以鼻,并称“卷”不过是一种“内耗的”无效竞争,别人加班到晚上10点,你就不能9点走;别人20块钱的时薪干12个小时,你就不能21块。
“卷”什么时候和“奋斗”画等号了?
3
“卷”意味着个体或集体在竞争过程中要消耗大量的时间、精力、情感等资源,而这些投入并不一定会转化为实质性的成果或个人能力的提升。
例如,加班文化中,员工可能因为过度工作而牺牲了个人健康,但实际工作效率并未显著提高,反而可能导致创新能力和长期发展潜力的下降。
“卷”的动力往往是对所谓成功的向往,或者说仅仅是对“成功标准”的一种盲目追求,即过分关注外在评价(如职位、薪资、社会地位等),而忽视了内在价值的实现和个人幸福。
这种情况下,“卷”成为了一种机械的、为了竞争而竞争的行为,至于个人兴趣、职业满意度、生活品质统统都要放在其后。
4
长期的“内耗式”竞争加剧了社会整体的心理压力,导致焦虑、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频发。
个人在这样的环境中势必会感到无力、挫败,甚至失去对生活的热情和对未来的希望。
大家对最近某咖啡店员向顾客怒泼咖啡粉的热搜事件应该还记忆犹新,诚然,该店员有情绪失控不专业的一方面,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其实也是咖啡店这个行业“卷”出来的一种结果。
店员长期处在高强度的劳作当中,而且还要面对形形色色的顾客,在高压之下,情绪自然很容易崩溃。
实际上,何止咖啡店,哪个行业不如此呢?
5
我们一直鼓励创新,但在这样一种过度竞争的环境下,人们往往倾向于采取保守策略,避免风险。
从大的方面来看,对整个社会来说也丧失了创新的可能,因为任何创新尝试都可能伴随失败的风险,而这在“只问结果”的竞争文化中难以被接受。
如此一来,整个社会或行业可能陷入模仿复制的循环,阻碍了真正意义上的创新与突破。
6
北大教授号召年轻人卷起来,依此行事,或许有人真的能获得某种“成功”,但也有可能是另外一种结果:今天996,明天ICU。
正如某网友所言,“躺平活着,只要不死,你就比那些死了的人成功。什么是成功,别人死了,你还活着,就是成功。”
再来说说“躺平”,提到“躺平”,许多人或许会想到消极避世,但实际上,躺平更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对生活节奏的主动调控,是认识到个人幸福不应仅仅绑定于职场成就的觉醒。
它代表着对现实的理性看待,对压力的合理释放。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意识到生活质量的重要性。他们不再满足于仅仅为了生存而工作,而是追求有品质的生活,包括健康、家庭、朋友和个人兴趣。
不"卷",也是对生活质量的一种追求。
7
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每个人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是不同的。
不是每个人都适合或愿意参与到这种“卷”的竞争中去。有些人天生就是学霸,他们不用怎么努力就能取得好成绩;而有些人则在学习上比较吃力,但可能在其他方面有着过人的天赋。
多元化的社会需要不同类型的人才,有的人擅长科研,有的人擅长艺术,有的人则擅长管理。单一的成功模式不可能适用于所有人。
我们还需要关注一个事实:社会资源是有限的,不是每个人都能通过“卷”获得更多的资源和认可。在某种程度上,过度的“卷”可能会导致资源的浪费和分配不均,而不是真正的进步和成长。
8
很多年轻人选择“卷”的背后,其实是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恐惧和对现状不满的焦虑。而这,恰恰需要我们从更深层次去思考和解决,这才是“专家教授”真正应该去干的事,而不是简单地鼓励大家继续去“卷”。
如何探索更加人性化、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如何倾听年轻人背后的诉求,为年轻一代创造一个更加健康、公平的成长环境,这才是“专家教授”应该献计献策的事。
也只有让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节奏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绽放出独一无二的光彩,这个社会才有希望,而“卷”下去,只能带来更多的绝望。